这场“科技味”十足的专题座谈会上,四川政协委员为“双线作战”提了不少建议
“疫情爆发以来,四川大学承担了15个国家部委和省里相关重点科研项目,同时自筹经费启动了2批共38项应急科研项目,目前进展比较顺利。”3月6日上午,在四川省政协组织的专题座谈会上,省政协委员褚良银告诉大家。
这是一场“科技味”十足的会议,从里而外,满满都是对“科技”的“表白”——参会的政协委员主要来自科技、科协和九三界别;会议平台首次采用移动视频会议室,30余名委员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连线,在会议室相聚讨论;更重要的是,会议主题与科技密切有关:如何弘扬科学这把“利器”的作用,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作战”。
这场跨越时空的讨论,持续了整整150分钟。他们聊了些什么?
委员们在移动视频会议中。
【为防疫献策】
“政府应该加强基础医学科学的研究,重视中医基础医学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造福人民。”省政协委员任胜、王青松呼吁。
王青松认为,把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应用到疫情的防控中,应该成为接下来防控疫情进一步升级、推动群众快速回归平稳生活、助力各行各业有效复工复产的重要手段。他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措施:向复工复产企业推荐预防性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中药茶饮,有效干预易感人群;提供中药香囊用于办公室等密闭空间的空气改善;发挥中医药康复疗法综合优势,助力患者快速返岗;搭建中医药防疫科普平台,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引导群众科学防疫,消除群众恐慌心理。
景世刚、彭顺林等省政协委员建议,及时梳理此次疫情防控中重要科技成果,如试剂、药品、管理软件等,快速在四川的转化应用。同时,要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四川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助企业“回血”】
“目前一些地方‘重防控、轻经济’现象突出。建议政府加强科学评估,在测温戴口罩的前提下,更加重视经济恢复工作。”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孙朝晖和省政协委员韩忠成、王黔闽、王颖、吴军等注意到,医药、装备制造等科研企业复工后几乎没有新增收入,而运营成本快速增加,创新研发和生产难以为继。委员们呼吁,在对防疫生产和流通型企业给予倾斜支持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与当前防疫关联不大的生产企业,结合行业实际情况给予政策扶持,并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确保政策落地落实。
“建议高速公路至6月底全部免费通行,财政给予复工复产中小微困难企业的水、电、气费50%补贴。”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蓝逢辉从省级财经政策的角度,提供了一些帮助企业“回血”的实用建议:对于疫情前的企业贷款提出降息措施;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疫情期间3~6个月“银行贷款利息补贴援助”;进一步梳理地方性收费,挖掘更多途径减轻企业负担。
“当前尤其要把科学防控、精准施策落到实处,根据疫情控制的情况科学分析、把稳节奏,避免出台‘一刀切’的政策,有序推进社会持续地恢复常态。”省政协委员刘剑平提醒。
【补公共短板】
在政协委员们看来,既要用科学技术补上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短板”,也要用科学的态度反思疫情前期暴露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问题。
省政协委员周涛、张彬、周世杰、黄绪国等关注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战场”上,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加强和改善公共管理与服务。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委员们建议:要有建高铁、高速公路那样的决心和意志,探索建立“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国家公共信息联动机制;完善国家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联动指挥平台,实现基层与各级政府的信息互通共享;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健全大数据环境下公共信息预警发布平台;建设一批社会化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公共数据的信息化采集与应用。
黄竞跃、刘剑平和秦启荣等省政协委员则在发言中指出,各级政府应该用理性、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对照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对这场防疫阻击战进行深刻反思,“亡羊补牢”。比如,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制机制问题,如果仅仅在疾病监控系统上找原因,就会落入“头痛医头”的形而上模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