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湖北:科技强省建设成势见效
1976年,在武汉邮科院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拉出了一根长度为17米的玻璃细丝,这是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2021年,在长飞光纤公司的生产线上,光纤预制棒的尺寸又一次取得突破,单根拉丝长度从7000公里延长到10000公里,技术领跑全球。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版图上,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400G硅光芯片、128层三维闪存芯片、10万瓦光纤激光器、百万像素级双色双波段红外探测器……皆为“国之重器”。
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说,近年来,湖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事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了硬核科技支撑。
创新引擎更加强劲
2012年,湖北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2021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这并不是简单的量的增长,而是在新的起点、更高层次上实现的增长。
近年来,湖北扎实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出台“1+4”等科技政策体系,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建和在建6个大科学装置,组建10个湖北实验室并实体化运行,努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这10年,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光谷研制的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60%,销量居世界第一位;全球每3部智能手机中,就有1部用到黄石生产的印刷电路板(PCB)……荆楚大地上,万亿元级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万亿元级大健康产业集群等现代产业集群加速构建。
千亿元产业集群不断涌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迈上5万亿元台阶,15个产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三个过万”。
这10年,创新“因子”发酵裂变。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10年来,湖北科技创新多项指标实现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3%增至20.63%。
湖北省省长王忠林表示,科教优势是湖北赖以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压箱家底”,要以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为基础支撑,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机构、创新平台为关键载体,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进一步把湖北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
如今,湖北已驶入科技创新发展快车道,创新举措更有力,创新氛围更浓厚,创新势头更迅猛。武汉用好科技创新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新高地;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襄阳、宜昌省域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全省国家创新型城市达到5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园区加快布局,引领带动区域创新加快发展。
区域创新协同发力
日前,湖北东湖科学城·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一批项目集中签约入驻。这里,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药产业集群,建设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
在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此集中布局。2021年大走廊区域集中开工82个重大项目,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又谋划了105个重大项目,目前启动近八成。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上,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已投入运行,助力全省生物药物研发创新升级。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武汉超算中心启动建设,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完成二期扩容、算力达200P。按照“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空间布局,“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集中谋划布局4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已达77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超过26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86家。
在位于武汉光谷物联港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不少企业在“招兵买马”,准备扩充研发和营销队伍。“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黄石”,黄石200多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与武汉相关企业建立稳定产业链配套。
协同创新,竞相发展。武鄂黄黄咸五市同部署同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鄂州合作打造千亿元级光电子产业园,鄂州葛店开发区近四分之一的企业直接为武汉配套,黄冈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建科技产业园,黄石、黄冈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设立的科创飞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数据显示,2021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62亿元,占全省的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63亿元,占全省的32%,技术合同成交额超740亿元,占全省的35%。
创新驱动,武汉是“龙头”。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表示,将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带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壮大光电子信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2006年,材料学专业毕业的王翠花成为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的一员。因在胶粘新材料行业崭露头角,此时的回天新材已被外资企业“盯上”。“合作可以,收购不可能!”王翠花清晰记得,面对困境,该公司董事长章锋的一番话,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
凭着这股定力和决心,回天新材研发出高导热灌封胶、导热凝胶等高性能胶粘剂,成功替代国外产品;新开发的锂电池电芯负极用胶,首次实现国产胶在锂电池领域的核心应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回天新材在与5家国际胶粘剂巨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家中标,改写了中国跨江、跨海桥梁领域长期被欧美胶粘剂巨头垄断的历史。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湖北加快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目前,湖北已梳理形成10大领域22个重点方向的117项国家“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重要粮油作物品种培育”“人造血管关键技术研发”等6个科技重大专项和高新、农业、社发等领域290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湖北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介绍,科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2017年至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5369家增至14560家,增长171.2%;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14100家,跃居全国第8位。
“鄂来拍”“鄂来揭”“鄂来投”和“联百校、转千果”等系列活动让科技成果集聚效应加快形成。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技术吸纳达1145亿元,同比增长36.84%,提升了企业承接科技成果的能力,推动企业产品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今年6月份,在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揭牌。目前,全国共有16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湖北获批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2位。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战略基地。”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表示,湖北制造产业体系完整,尤其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海洋船舶和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激光装备等高端制造装备方面优势突出。面向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两个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湖北,是湖北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机遇。
数据显示,湖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第1位,进入全国科技创新水平“第一方阵”。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416-2311220
公司名称亚星官网 - www.yaxin557.com
 公司地址辽宁锦州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亚星官网 - www.yaxin557.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亚星官网 - www.yaxin557.com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416-2311220  公司地址辽宁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