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科技自立:硬科技不可缺位 保持开放心态
1.科技自立,硬科技不可缺位
光明智库:近一年多来,随着美国对我国的科技封锁与遏制,核心科技重要性愈加凸显。如何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对“硬科技”的呼唤逐渐清晰。在您看来,硬科技“硬”在何处,在我国科技创新中意义何在?
张炜:硬科技,也称为硬核科技,是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硬科技是一个由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创新驱动的物理世界,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硬科技之所以“硬”,是因为属于高端先进制造业,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高知识产权壁垒、高资本投入、高信息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控制力等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赵新力:硬科技是我们常讲的“核心技术”“高技术”的典型代表。硬科技的“硬”,主要体现在需要长期的、高强度的人财物研发投入,也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坐相当长时间的冷板凳,持续攻坚、不怕风险、百折不挠才能有所斩获。
陈劲:在从创新型国家行列朝着创新型国家前列前进的转折点上,我国必须尽快打破对传统科技创新路径的依赖,下大力气发展硬科技,加快科技创新战略转型,从模仿跟随到引领,从引进模仿升级至集成、原创和整合,从以“需求引致的科技创新路径”为主,补弱增强,向“以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为主,以需求引致的路径为辅的新型双引擎整合式创新强国路径”彻底转型,实现科技创新动力模型和经济社会发展驱动模式的转型升级。
2.提高创新能力,占领更多制高点
光明智库: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这是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努力目标,而经过不懈努力,这样的突破点正在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成绩如何,哪些领域有底气应对美国科技封锁?
李文宇: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例,ICT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数字经济的核心推动力,掌握最前沿的ICT技术,就掌握了产业经济发展和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的专利申请中,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占比最高,达到16.2%;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以53345件位列第二,其中尤以ICT产业主体的表现极为突出。从2008年1月起至2019年6月,全球已公开ICT专利741万件,中国共255万件,占比34%,排名第一;领先排名第二的美国13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在高端电子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领域仍然实力薄弱,但中国产业创新主体砥砺拼搏,不断缩短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着力提高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张炜:我国已经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信等基础科学领域,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前沿技术领域,载人航天、高速铁路、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等重大工程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一些重要领域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5G产业已建立竞争优势,我国声明的标准必要专利全球占比超过30%。未来,在无人驾驶、机器人、VR、智能交通、远程控制、物联网、环境监测、3D打印等领域,5G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持续驱动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全面升级和高速发展。
赵新力:如果说,40年前,我们只能够在个别点上有所突破,比如人工合成胰岛素、半导体元器件,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成体系实现一条线或者一个面的突破,比如:程控交换机、新一代核能技术、超高压输变电、高铁、戊肝等多种疫苗、量子通信、5G通信等。可以说,在上面提到的所有“硬科技”领域中,中国科学家都有一席之地,并必将占领更多的制高点。
3.加大落实力度,使长板优势不减、短板尽快补齐
光明智库:上述成绩的取得,需要国家政策的持续推进,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配套支撑,需要产学研用的高度融合。在这些方面,我国已经进行了什么样的努力,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克服?
赵新力:为了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复杂局面,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并采取一切有力措施,不断完善官、产、学、研、资(科技金融)、介(中介服务)、人(拥有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的自然人、法人)、用(科技创新成果使用方)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建设。当前,关键是加大落实力度,使得长板优势不减、短板尽快补齐,落后的迎头赶上、同步的赢得优势、领先的作出更大贡献;同时,要及时调整完善规划布局,使其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吸纳科技创新最新成果、满足国内发展需求。
张炜:从科技资源要素的结构与质量上看,我国距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当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基础研究投入长期不足,远不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要求。对此,建议加速建立与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相匹配的高质量基础研究体系和基础研究支撑体系。
陈劲:我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存在着战略定位不高、顶层设计不具体等问题。对此,建议构建强大的基础研究体系,充分激发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建设高端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例如,打造北京、上海、深圳、雄安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建设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支撑科技强国的多个区域创新体系。
4.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光明智库: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科技界需要强化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企业要克服“赚快钱”的诱惑与误区,持续不断投入开发,并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对此,您有何感受与建议?
李文宇: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这就需要我国的科研体系能够有效支持这样的创新模式。国家应大力投入基础科研,培养一批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队伍;形成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的宽容的科学氛围;实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对接,完善科技转化的中介平台;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提倡崇尚科学并强化工匠精神,让科学家、工程师成为年青一代的榜样。
张炜:建议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尽快出台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推动企业特别是以大企业为龙头,主动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重新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以BAT、海尔等为代表的全球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域创新型企业吸纳全球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资源,布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产业技术储备,有效整合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体系。
赵新力: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不仅需要领军人才和研发骨干,还需要大批精益求精、任劳任怨的高水平辅助人员和高级工匠,以及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硬科技是需要体系作战的,要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人人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正确评价各类科技创新人员和机构的业绩,及时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还应加强对科技创新方面的违法乱纪、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监管和惩治力度,确保惩治效果。
陈劲:要从宏观体制机制入手,设计产业核心硬技术突破路径。构建一个“多元异质性主体全员全时空全面参与—平台支撑共生共创共赢—多维度机制保障持续突破提升”的过程机制分析框架,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新时代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完善“国家—产业—高校—科研院所—国防科技—金融服务—国际合作”的全面、协同创新机制,以及面向全球的整合式创新技术突破体系。
5.保持开放心态,进一步加强全球协同
光明智库:科技创新对于开放、合作有着很高要求。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以更强的科技实力应对美国的科技遏制,以开放包容的理念走好创新驱动之路?
赵新力:每一个国家都可能孕育出科学大师,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可能产生解决重大科技创新难题的独特方法,很多高强度人财物投入的大科学研究和大科技工程都需要集全球力量而为之。美国的科技遏制无异于作茧自缚,害人不利己。实际上,美国国内的很多有识之士、重要的大学和科技机构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发表声明、采取措施,坚持科技创新的开放、科技人员的交流。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每一个合作方都会从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中获益匪浅。
李文宇:我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应保持开放的心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的全球协同。一是开展更大规模的科研合作和产业合作,构建多样化的技术协作网络,继续在尖端技术领域开展合作探索。二是充分关注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加深文化理解,在教育培训和科研方面努力达成更多共识。三是在国际性学会和标准化组织中更加注重规则的研究,积极参与支持学术中立的各类学会和标准化组织的研究活动,贡献中国成果。四是在知识产权运用和技术转移方面,加强全球合作,形成有助于全球协同发展的模式;同时打造知名的地区和全球性学术研究组织和标准化组织,为全球科研人员开展创新合作提供良好条件。
张炜:我国应学习借鉴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与新兴创新型国家的全方位科技合作,注重开放式创新和集成式创新,大力发展基础科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增强我国企业全球分布式研发网络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同时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强引进全球创新人才,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优惠条件,鼓励在我国设立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
陈劲:应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系统布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以科技型创新创业为主线,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向更高层次、更优质量、更大效益、更广范围升级发展。通过开放式创新降低新技术应用门槛,将我国打造成全球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